被誉为世界“零碳之父”
这位常德人,为什么被誉为世界“零碳之父”
编者按:
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怀,是挺立在我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三湘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怀揣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脊梁。即日起,红星云推出《时代脊梁》专栏,为您讲述他们用热血绘就、用奋斗书写的爱国情怀。
今天,为您讲述的是雷学军的故事。
全球变暖问题,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
我国是碳排放第一大国,约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加快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型转型非常紧迫。来自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的雷学军教授,发明了“地球碳的技术控制循环过程”,创造了“零碳区域发展模式”,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份优秀的中国方案。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雷学军经过二十来年的理论思考和科学实践,首创“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研发出属于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原创技术”,成功主持了全球首个“零碳区域”模式——“长沙零碳县”项目的实践,被业界誉为世界“零碳之父”。
从割韭菜得到的启发
孤军奋战攻克“世纪难题”
针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大气温室效应显著增强、雾霾弥漫和全球气候变暖,雷学军做了长期艰巨的探索和研究。首先,他对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碳”进行了科学的区分,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
雷学军向记者介绍,“动碳”是指地球大气圈中能自由运动,产生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及二氧化碳当量物质,亦称“碳源”。“静碳”是指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中不产生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二氧化碳当量物质及其前体物质,亦称“碳汇”。
在一定的条件下,“动碳”和“静碳”可以互相转化。“动碳”转变为“静碳”时,可降低大气温室效应;“静碳”转变为“动碳”时,可增强大气温室效应。
一个时期以来,世界各国二氧化碳的减排对策是工业封存和森林碳汇,而碳捕集和碳封存被视为人类难以解决的世纪性难题。
终于,上帝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给了这位痴迷研究的科学家。
2005年5月,雷学军从刈割韭菜得到启示,发现并界定了一类生长发育迅速,可以反复萌发,捕碳效率高,一年能刈割多次的速生草本植物,将其命名为“速生碳汇草”。每生产一吨草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47吨,吸收406万大卡热量,释放1.07吨氧气。
经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检测,这种草平均碳含量为49.2%;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算(参考IPCC标准),试验田选育种植的“速生碳汇草”年净碳汇量为14吨/亩;50年的“碳汇增量”,是相同面积森林“碳汇增量”的650倍;是快速捕碳固碳,调节大气温室效应的先锋植物。
他介绍说,“速生碳汇草”一年多次刈割,可实现生物质的飞跃大增产,将其制备成固体、气体、液体形态的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可实现大气温室气体负增长,消除雾霾,解决资源与相关环境问题。
利用速生碳汇草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动碳”转化为“静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全球二氧化碳的回收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雷学军在野外采集速生碳汇草种质资源。
“实体碳交易”
开启全球碳汇机制新纪元
提起“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雷学军总是一脸自豪。他的技术被业界认为解决了一个全球性的世纪难题,通过良性的碳循环,完全可以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碳排放“零增长”以至“负增长”。
六年来,位于长沙跳马镇田心桥村占地300多亩的科研基地,速生碳汇草收割了一茬又一茬。在2014年,在世界上首次封存688吨植物碳产品,相当于封存了1000吨的二氧化碳。
雷学军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速生碳汇草,在他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新的碳税政策的依据,开创出速生碳汇草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经济模式。
目前,国际上的碳减排交易机制,主要是采取碳排放权配额指标分配的碳交易方法。而雷学军的主张是地道的中国方法。植物碳封存,将虚拟的碳排放权“配额指标”交易变为可准确计量的实物碳产品交易,实现“虚拟碳交易”到“实体碳交易”的转变。
雷学军大胆提出,必须尽早创立《国际植物碳产品封存与碳排放权交易新公约》,制定“速生碳汇草种植与封存的碳减排基准线与监测方法学”,用植物碳产品参与碳交易,根据植物碳产品封存量收取碳排放交易费。
植物碳产品填补了国际碳交易产品不能准确计量的空白,或将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流,是驾驭高碳的有力措施。如此,则既可解决我国节能减排难以解决的碳排放问题,又能解除西方国家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使我国成为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因为资金和技术等原因,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被牵着鼻子走。
雷学军认为,盲目遵从和照搬西方国家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以“动碳与静碳理论”为依据,以发展新气候经济为主导,以植物碳封存为手段,以创建区域“零碳”发展模式为方向,以实现全球零碳排放为目标,走一条符合国情的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正确道路。
雷学军(左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首倡发展新气候经济
实现中国“零碳梦”
雷学军一直有一个中国“零碳梦”。
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到“零碳”,是人类发展理念和方式的不断飞跃,在他看来,“零碳”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方式和终极目标。
新气候经济,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制造碳产品,形成碳产业,创造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化形成的新型经济产业链,是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
在雷学军的指导下,湖南长沙“零碳县”项目的实践就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次大胆创新实践。
2015年起,长沙县就启动试点企业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将“碳税”与速生碳汇草标准碳产品绑定,即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购买相应数额的标准碳产品。这一举措,有望自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同时促进其他企业进一步创新节能减排技术。
“零碳经济”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长沙县、娄底市、桃源县以“生物捕碳固碳技术”和“实现‘零碳’区域发展模式的方法”为支撑,编制《零碳发展规划》,创建全国首个“零碳县”“零碳市”和“负碳县”。除了湖南以外,山东、北京、江苏、安徽、黑龙江、陕西、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和单位也在积极响应创建“零碳、负碳区域”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2014年12月,雷学军受邀参加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零碳发展模式”推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零碳”创建方面的积极行动和重大科技成果。今年7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长沙召开“‘零碳区域’建设交流座谈会”,雷学军担任“首席碳汇专家”和“碳汇研究中心主任”。
雷学军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气候会议。“我经常听到海岛国家的领导人对气候变暖担忧的声音以及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殷切呼吁。”这些声音,更加坚定了他研究降碳除霾方案的决心。
常年以来,雷学军几乎痴迷于拯救全球生态系统的公益事业。他衣着简朴,但随身都会携带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着各种资料,就是为了方便向别人解释和推广他的“零碳理论”。一旦别人问到气候灾难和“碳汇草”,雷学军便兴奋起来,总是十分认真地讲解。
“我们搞研究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社会采用,被认可。如果能用全部所学为祖国,为全人类做出贡献,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梦想和毕生所愿。”雷学军笑着说。
2015年7月,雷学军(左一)陪同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马天宁(左三)一行参观速生碳汇草科研基地。
来源:红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