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支部园地

勤俭节约少年—1908班龙建英事迹

作者:校团委  最后更新时间:2020-07-20  发布者:ysxtw  来源:湘西雅思初中部  点击量:2868

一、基本情况.

龙建英,女,13岁,家住花垣县雅酉镇,现在雅思上学,因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健康向上的种子,使我一天天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的好学生。

二、主要事迹

(一)在家勤快,为家分忧

俗话说“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左手”,钱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来之不易的,父亲年龄大了,经常骨骸酸痛,没有文化只能做苦力活,我和弟弟小时候也经常跟着父母到处到工地里住着,也懂得父母的无奈,让我体会到了父亲的辛苦,也让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一个环境好的校园,父亲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我在这里好好的学;不辜负他对我的重托。母亲则在家里辅导弟弟学习,并且,母亲身体也不好,不能干体力活,不能经常坐着,还患上了胃病。虽然我每天放学后在家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会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二)在校勤奋刻苦,品学兼优

我深深得感受到父亲的辛苦,并且自己也体会过贫穷的艰辛,深感受到父母各种不容易和心酸,我和弟弟昂贵的学费,把父亲压的透不过气来,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学习上我虽天资不占一点优势,但却是我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以勤补拙,就这样我被鲁迅的“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所激励着,这句名言也便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在这里,我便开始了我的求知之路,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是我解答疑问的处所,当同学们正在梦乡中的时候,我早已在走廊上复习功课,当同学们在课间嬉戏的时候,我则独自在老办公室外徘徊……我带着梦想,怀着家人的希望慢慢地前行,我一定要争分夺秒努力拼搏。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知织颠复人生,只要我努力去追求,就能考上梦寐以求的高中然后就是理想的大学.…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会让那充满墨香的书如影子一样永远陪着我,我会让书中那些充满神圣的心灵,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胸膛。这就是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勤俭节约,朴实无华

习总书记提出过“后行节约,反对浪费”是种批示精绅,在名地引起强烈反响。现如今有一种节约叫做光盘行动”,是要让我们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这是节约的壮举和激励,如春潮热浪一般,在各地媒体上迅速蔓延开来,也同时深深的受到了许多社会上人士的关注,再蔓延到世界中的各个领域。我从小受到家境和父母的虚心教导下,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每天早上都会给1块或2块作为早餐费用,每天早上我都会节省下1块或5毛留到攒在一个小罐头里,慢慢也就有了自己的零花钱,但不知怎么,都舍不得买一些零食和玩具,都留在老师要买的作业本上和考试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的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到了青春阶段,到了新的学习氛围中,到了陪养良好的习惯中。

开学时父母送我去上学,因长时间住在学校里,所以给的钱比较多一点,想让我多吃点,在学校期间打饭时,能吃多少打多少,不求豪华大餐,吃饱了就行,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在校期间同学没见过我吃过零食,也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同学曾问过我:“你不吃零食吗?”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到:“不吃,零食又吃不饱,不健康。”在寝室里的时候,我总有习惯——将昨晚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我以把勤俭节约当成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在我认为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有了它,才能构成了这个蔚蓝的水球,有了它我们才有了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溪水,湛蓝的湖泊我们才有了所需的一切。所以每次用水时,我都不开大水龙头,看见有人没有关紧水龙头,就马上走过去将它拧紧,以防水资源的浪费见同学将水龙头的水流开的很大,上前制上道:“节约是光荣的,浪费一切资源是可耻的;勤俭节约是一种文明,一种操守,一种品行,一种素养,一种美德,应该勤俭一切的资源,养成良好的品质。”去打饭前将电灯,风扇关好,以免资源流失走,做到“人走灯灭,人离断电以节约电能,做一个节约的宣传人。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要把它引入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在刀刃上,用来学习的物质品上,如一支铅笔比较短了,只要还可以用,就不将它扔掉,一张只有一面字数的纸,可以做草搞纸,或者是将它们废物利用。学习用品要的是朴素,实用,不求豪华奢侈的物品不与同学攀比物质上的精美和昂贵,就个人而言,我觉得节约是一种品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节约是一种高尚只有做到节约,才能使我们生活更美好。我一直用自己的勤俭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让自己优异的品行闪光发亮。

勤俭节约是财富的源泉,用劳动的双手创造财富,用节俭的精神使用财富,勤俭节约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价值观。祖国未来的美好一切还要靠我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去创造和发展,我们必须从小事中培养思想品质观念,做一个全面发展、美好品质的中学生。